九鼎新闻    NEWS
    您当前位置:首页:动态资讯
岁寒三友... ...
时间:2020-04-17 来源:admin 浏览:6882次

纵观中国绘画发展史,花鸟画的演变和发展,几乎伴随着中华文明的进程。唐代之后,中国花鸟画渐成为独立画科,画家们也在试图赋予花鸟画“意”的创新。中国文化的“比德”、“比兴”传统在很大从程度上也促进了寓意题材的发展,这种题材直至近代而不衰,“岁寒三友”即是其中之一。

岁寒三友,即松、竹、梅。据说源自无名氏的诗篇《渔樵闲话》语:“那松柏翠竹,皆比岁寒君子。到深秋之后,百花皆谢,惟有松、竹、梅花,岁寒三友。”这是否是“岁寒三友”一词的来源,无从考究,权当参考罢。


松:松风吹茵露,翠湿香袅袅

松品性之刚毅、姿态之精奇,松香又清新闲逸,使得吟咏者不吝溢美之词,如“松树千年朽,槿花一日歇”、“时人不识凌云木,直待凌云始道高”。忽想起清华园之“清华”得名也与松有关,取唐太宗李世民《唐三藏圣教序》中“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,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。”,松涛清风,流水明月。


松早在唐代时就被画在壁障上。五代的董源、关仝,北宋李成,南宋的“刘、李、马、夏”四大家,元代的王蒙、吴镇,明清代的文伯仁、文徵明、李鱓、恽寿平等,都画出了独具个人风格的松画作品。

历史长河中文人性情与笔下风格如出一辙,画风粗分可用黄筌“黄家富贵,徐家野逸”之论概括,即“婉约派”与“豪放派”。婉约派以小写意、没骨法为代表,画法玩转含蓄、结构深细缜密,体现柔婉之美;豪放派则以大写意为表达形式,直抒胸臆。若以画松论,体现其坚毅精奇之态,清高风雅之韵,豪放一派显得更能把握。


《花镜》云:“松为百木之长,……多节永年,皮粗如龙麟,叶细如马鬃,遇霜雪而不凋,历千年而不殒”。民俗祝寿词中也常听到“福如东海长流水,寿比南山不老松”,因此松又代表着长寿、兴盛、吉祥的意思。

竹:霜干寒如玉,风枝响似琴

 说起竹,笔者脑海***反应就是“竹林七贤”,也算得上是望文生义了,哈哈。魏晋之间阮咸、刘伶、向秀、嵇康、阮籍、山涛、王戎。相与友善,常宴集于竹林之下,时人号为“竹林七贤”。“竹林七子去道赊,兰亭雄笔安足夸”,他们不愿同流合污,纷退隐******,过着纵情山水,放荡不羁的生活。七贤与竹林,真是恰如其分的“和”。


所谓“一生兰草半生竹”,竹入画同兰草一样,始于唐。唐代白居易在《画竹歌》中说:“植物之中竹难写,古今虽画无似者。萧郎下笔独逼真,丹青以来***人。”由此可见,在白居易以前,早就有竹画了。此年代闻名一时的画竹大师莫过于箫悦,这篇《画竹歌》便是白居易对他的赞扬。“婵娟不失筠粉态,萧飒尽得风烟情。举头忽看不似画,低耳静听疑有声”。然未见过此画,遗憾!

北宋文同,以墨色深浅描绘竹子远近,开创了墨竹画法的新局面。米芾称之 "以墨深为面,淡为背,自与可始也"。文同注重体验,主张胸有成竹而后动笔,创浓墨为面、淡墨为背之法,有"墨竹大师"之称。"胸有成竹"这个成语就是起源于他画竹的思想。


“江馆清秋,晨起看竹,烟光日影露气,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。胸中勃勃遂有画意。其实胸中之竹,并不是眼中之竹也。因而磨墨展纸,落笔倏作变相,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。总之,意在笔先者,定则也;趣在法外者,此机也。独画云乎哉!”明清时代,画竹名家辈出,如郑燮。

不种闲花,池亭畔、几竿修竹。相映带、一泓流水,森寒洁绿,如此,甚好。


梅:风递幽香出,禽窥素艳来

 “众芳摇落独暄妍,占尽风情向小园。疏影横斜水清浅,暗香浮动月黄昏。”北宋诗人林逋的这首诗,被公认为咏梅之绝唱。梅花原产自我国南方,《诗经》里就有“摽有梅,其实七兮”的记载。


梅入画始于南北朝,唐代画家于锡擅长画梅,此时梅的画法多为勾勒后着色。宋代盛行“四君子”画,画梅名家有徐崇嗣、马远、崔白等。宋代梅画风格清淡细腻,孤高清冷。


元代水墨梅画更为流行,如王冕、陈立善等。比起宋代的疏冷,元代梅画更多了一份圆润温暖的春意。明清时期的画梅名家如王谦、金农、汪士慎、郑燮等,他们继承了宋人的疏冷和元人的繁密两种画风。

近现代吴昌硕、齐白石、关山月等,其画梅风格多样、技法精妙。

南宋画家赵孟坚,把松、竹、梅放在一起画,创“岁寒三友”之格。时至今日,它们以组合的形式出现,代表的已经不仅仅是植物,而是一种文化象征。

15004190813

    电话:15641920979 / 13911133309(李先生)
    地址:辽宁省辽阳市白塔区中华大街1段69号辽阳联营古玩城五楼
    0